不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教育部大力引导高校提高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水平,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为核心实现。自2015年,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国务院相继印发了指导意见和总体建设方案文件。其中,《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坚持以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为核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根本任务,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从而实现中国国际竞争力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提升。英语专业作为语言类主要课程之一,需向世界一流学科跨步,总体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一流学科发展。在此情况下,农业类、师范类、财经类大学需充分发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一流特性,将注重点放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际应用型人才,防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单一化。英语课程作为语言类主要课程之一,其基础课程的教学是根基,学生只有建设好扎实的英语基础堡垒,才能使英语水平不断提高。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虽自成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对此,一方面,“双一流”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需从基础课下手,扩展学科影响力,拓展英语专业教学范围,做到“精讲”和“广度”相结合。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互联网功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网络与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观,充分运用网络功能扩大专业社会影响力,促进“双一流”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与时俱进。
一、“双一流”建设时代背景
作为党中央、国务院近几年着重强调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双一流”建设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也是高等教育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革新动力,“双一流”建设战略对促进良好的教育教学、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等教育学院需加强对一流人才的培育,加大双一流建设力度,实现教学的内涵化、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改革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作为一种国际化语言教学,任课教师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时应充分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思维。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终极目的在于能够运用流利的英语与外国友人沟通,但与此同时,更需要注重学生文化修养、道德品质和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培育。面对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文件,作为英语课程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的重要性,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时,需以学生为实际基础,根据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类型等进行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技能性的作用。以“双一流”为背景,各高校开设英语课程,首先要自省教学现状,之后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教学改进措施研究,保障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教学与双一流战略相符合,从而全面提高英语课程教学质量,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1)英语基础课程教学探索实践
首先需要建设英语课程教学实践组,由学生和教师团队共同组成,重点关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层次改革。要想教学内容丰富有趣,需要从教学教材入手,跳出传统教材通用框架,以不同年级学生素质水平、专业方向、语言水平和社会需求思考教材内容,打破教材局限性,适当增减教材内容。当前,英语教材中听力部分的设计未能与时俱进,往往脱离了社会实际发展情况。对此,教材编写者可适当增加与社会发展、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例如5G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等。而在阅读理解部分教学时,教材编写者除了可以加入传统的外国文学作品之外,还可根据英语面向的专业、学生特点、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就业方向,设计有关阅读教材,如网络与新媒体、绿色能源、国际经贸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拓展学生知识面。对英语基础课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科技影响。而教师正好可以利用科技功能,通过网络搜索有趣的教学方式,学以致用于课堂。相比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倾向于自主式的学习,而网络搜索引擎功能可以为学生提供搜索条件。除搜索功能之外,各类教育软件的研发,促进了高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如何设置教学比重、如何进行线上线下教学相权衡,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为,“双一流”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联合线上和线下教学模式,线上教学可将重点放在学生作业发布、完成和批改过程,线下教学可将重点放在师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教师给予评价。线上和线下混合模式,能够节省一定的课堂时间。在教学环节,教师应着眼于阶梯式教学模式应用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采取因材施教法,如创建“创新实验班”、“拔尖人才班”。综合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进入尖子班,高校为其设置心理灵活的课程,配备一流的教师团队,不断激发其学习动力,挖掘其潜能。为检测英语基础课教学效果和质量,需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组建学习小组,以专业前10%的优秀学生构成,学习小组定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可将学习小组作为班级核心,以一带多的方式创建优质学习氛围,从而带动其他班级学生学习自主性。
(2)英语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探索实践
本次构建教学资源探索小组,由技术专家和一线教师构成。他们共同努力,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集成,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构建了一个庞大的学习资料数据库。自2013至今,随着“慕课”的普及,各大学纷纷建立“开放式”教育资源,并为开展“翻班”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要想建立强大而稳定的英语教学信息系统库,既要与基层技术工作者合作,又要实现对资源整合与分析、视频拍摄与制作、功能的开发与优化。在教学习题、教学视频和创新课题等方面,通过对英语教学进度、学生学习特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进行数据统计,并生成优质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教学资源。通过互联网,建立“知识流动”的教学方案,突破传统时空局限,达到“插班式”的教育效果。一方面,学生和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研究和交换,从而吸取有效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避免教师结构单一化,构建英语专业各任课教师相互协作教学机制。随着英语与农业、英语与医学新兴学科的发展趋势,英语老师需要与有关学科的老师进行高效协作,例如,英语老师主要承担专业用途课程英语教和特定的英语能力培训(语类分析、元话语分析、语料库构建及运用),而相关专业教师则主要承担医学基础(临床医学导论、基础医学概论等)。
三、以互联网技术为智能化英语教学途径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尤其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技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行业逐渐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领域建设从“互联网+”的角度理解,我们应该看到,这股潮流不但会带来教学技术的变革,还会对学习、教学、组织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也会对英语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探讨“网络+教育”,既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必须持续实践的问题。可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加强公众教育的宣传,从而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1)网络直播平台
关于直播这个新兴的形式,目前学术界和业内尚无一个明确的定义。无可厚非的是,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网上直播逐渐从娱乐向教育开启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高水平的课堂教育;网络直播平台是一种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将课堂教育从单一的实体时空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的新教育方式。鉴于不同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差异,网络教学可以将名师、名校的课堂教学与其他院校进行分享,从而推动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的交流,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除专业的直播平台之外,短视频平台也是近几年流行的一种网络视频上传方式,许多老师都会用视频制作来记录自己的生活。与纯粹的网络直播平台相比,短视频的使用时间相对较短,一般控制在1~5分钟,因此,老师可以将一些重要的单词、难理解的短语或者英美国家文化常识以及相关的理论,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的师生,促进知识传播。另外,英语教师也可以通过直播平台,录制个人演讲、公开课、小组课题报告等教学视频,以充分地展示当代青年的风采。总体上,英语课程的改革可以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高校内部重视基本课程的实践性,更新传统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内容,创建教学资源库,创新教材;而在校园之外,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智能的宣传,提高高校公信力。
(2)微信公众号
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实现两个环节的连接:一是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联系,二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科和公司的对接。目前,在微信上已经出现了很多关于外语教学的公众账号,而英语类的公共账号却很少见,因此,各大高校可通过建立一个“小而精”的、风格独特的公众账号。各大学的一线老师应该与拥有多年业务运作的团队共同努力,致力于英语专业的教育,提供优质的英语作品和原创内容。第一,创新是微信公共账号建设的根本目标。微信盗版案件的立案,意味着以后的公众号将会更多地关注原创。创建公众号,其内容的来源一般都是通过约稿,比如老师、英语专业学生、在职人员,或者通过专业编辑制作、审核内容、最后发布。公众号可通过音乐,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微信公众号需要体现出其传播的时代特征。通过推送企业英语专业从业者的经历心得,帮助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获悉市场趋势、考研信息和人才需求情况。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专业学生能力需求,从而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
基于“双一流”背景,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中,需要创建“一流学科”动态评定过程,此时,高校应不断完善“教”、“学”环节,时刻保持突出的学科优势,做好社会发展与英语专业课程内容衔接。高校还需建立和完善基本课程的实施计划,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使之能够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中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另外,在“互联网+”的时代,高校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专业教学人才,扩大办学规模;引入专业机构对英语专业课程学科质量和水平进行评定,促进教学关键的突破,从而推动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作者:江西农业大学,游洪南,智晓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