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研学热潮,国内迎来关于研学如何发展的讨论热潮,什么是好的研学?近年来,伴随着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近日,北京世纪明德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研院的论文《STS多维目标下科普研学课程设计——以沙漠研学课程为例》又一次被《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1年第二期收录并刊发,是研学旅行行业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研学机构对于研学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实践,印证了对于研学教育价值的研究,正在成为研学旅行这个跨领域行业的底色。
在《STS多维目标下科普研学课程设计——以沙漠研学课程为例》一文中,文章以 STS教育理念为指导,认为现代科普研学教育,应当将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科普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科普研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应该从“科学素养、技术能力、社会参与”多维角度出发,引导其课程的教学设计。沙漠科普研学课程,作为地质生态科普研究的典型代表,在多维目标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思维与科考实践的统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个人分析与团队探究的统一”课程设计,体现科普研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优势。
而在2020年第五期《科学教育与博物馆》也收录了明德教育研究院谷红利的《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以生态农场的研学课程为例》。文章从劳动教育应当注重“手脑并用”的原则出发,创造性地将STEM教育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到劳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针对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设计不同维度的课程,结合农场资源特色,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设计了“一粒米的前世今生”“农场动物茶话会”“进击的分解君”等主题课程,以真实的劳动情景为依托,为学生搭建课程情景。课程通过融合劳动教育、STEM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赋能素质教育,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优化了现有教育生态,也进一步让研学实践教育成为劳动教育的最优质输出通道。
据了解,《科学教育与博物馆》(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是一本基于自然科学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学术性、综合性双月刊(CN31-2111/N,ISSN2096-0115),着力反映高等院校、自然科学博物馆行业有关科学教育、科学文化与传播以及博物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强自然科学博物馆运营管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业务水平,提升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人才队伍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进入研学旅行行业的学生创业企业之一,世纪明德以“做青少年素质教育的引领者”为企业使命,已经逐渐成长为以研学实践教育为核心的泛素质教育企业。世纪明德认为:研学旅行是文旅行业的新型业态,需要围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本质。
学术期刊对研学机构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关注,是一个值得研学旅行行业关注的进展。实际上开展研学旅行,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
笔者注意到,上文中提到的《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的融合——以生态农场的研学课程为例》这篇文章同样获得了2020年第三届中国科普研学大会“十佳论文”奖。研学热潮还会继续,未来,研学实践教育与素质教育会更好的融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