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普遍对孩子进行打击式教育。因为我们一直遵循一句话,棍棒之下才能出孝子。所以,无论孩子有多优秀,得到身边多少人的赞赏,但就是听不见父母口中的那句——你真棒。
他们总是会在孩子最开心时,给予当头一棒。在孩子很开心地告诉父母自己考进全班前十名时,父母却用指责的语气询问他,为什么没有考第一名?
把我国的孩子放在世界上去比较,略显可悲。国外的孩子似乎有种骨子里自带的自信,但中国孩子很多时候都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这也与双方的家庭教育脱不了关系。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美国家庭,从小就会为自己的孩子制定相应的劳务计划,让孩子在家庭中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比起成绩上的期待,他们更注重孩子的独立和自理能力。
而在德国,普遍强调孩子要“与大人争辩”,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鼓励自己的孩子先表明看法。
如果与大人的看法不同,那就用理由来打败大人,通过争辩这件事,希望孩子能够拥有独立的思维,所以,德国人一直秉持着尊重孩子的思维模式来进行培养。
在英国,家庭教育主张“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会像中国父母那样责骂,而会鼓励孩子去再试一次,直到把那件事做好为止。
这样的方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在很久以前,心理学动物实验创始人桑代克就曾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表明,动物们在遇到困难时,都会经过不断地尝试错误,最后解决问题。
他为猫专门设计了一种问题箱,将猫关入其中,箱子打开方式只有一种,那便是开闸,刚开始,猫会不知所措,随处乱挠,这是本能使然。
失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不愉快的情感经历,这种不愉快会减少它们错误行为的发生,所以,间接增加了成功的机率。
应用到人身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遇到新的问题时,只有通过不断摸索,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找到避免错误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走向成功,这就是心理学上有名的尝试错误理论。
不懂得传达爱意
英国家庭正是因为知道失败乃成功之母,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将其运用得淋漓尽致。反观中国家庭,很多孩子被问到意见时,总会用“随便”二字回应,蕴含了莫大的无奈之情。
他们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不敢有主见,从小被说反话教育打击怕了,自己的观点总是被父母批斗,努力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
于是,他们便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否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真的如父母所说的那样不行。渐渐地,他们认可了父母的说法,认为自己确实是没有价值的,不够可爱、没有能力。
这便是喜欢说“随便”之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害怕得罪别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随便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表达方式,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说教。
在中国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父母总会对别人家的孩子赞不绝口,但却从不肯定自己的孩子。总是对孩子说:“你要是有隔壁家的那孩子一半优秀就好了”,仿佛自家孩子身上没有一丝闪光点。
其实,父母的想法也能明白,自古以来传统文化都强调为人谦虚,不能骄傲,衍生到生活中,即使再多的爱都能将其埋藏在心底,而不会随意挂在口中。
中国家庭是不会互相传达彼此爱意的典型,家长与孩子之间身份明确,无法像国外那般将“我爱你”随手拈来。
父母对孩子的打击更多是为了让孩子能有更大的成长空间,怕他们走得太高摔得更惨,他们也未曾了解这样的教育会对孩子的内心带来多大的伤害。
很多时候,打击式教育并不是让孩子成长最快的方式,“打”掉的更多是孩子的自信与勇气。
对于个体来说,无论何时都不要陷入对自我否定之中,即使是父母对我们进行打击式教育,也要从内心肯定自己,总有一天,以行动让父母看到我们的优秀。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应详细了解所有相关投资风险,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